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及其专业是与青海师范大学同步建设的最早院系及专业之一。1958年开设地理专业,1982年成立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原生命科学系、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合并组建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2017年7月成立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4年青海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挂靠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在校生1178人。

学院遵循《青海师范大学章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地理科学基础教育合格教师和青藏高原地理学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己任,努力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高水平院校为目标,秉持新发展理念,谋划“一体两翼”布局,师范与非师范并举,一流学科为龙头,人才发展为依托,高原研究为支撑,不断增强学院区位发展优势,特别是青藏高原地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科研实践育人的特色示范引领作用愈发突出,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院党总支获“青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院已形成本博士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地理科学(师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地理学认定青海省一流学科、青海省国内一流学科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位B-地理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认定青海省重点学科。《地理中国-青藏高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认定省级精品课程2门,认定各类省级一流课程3门,认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2门,2024年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40名

学院优化组合人才矩阵,依托教育援青政策支持,组建高原防灾减灾团队,获批青藏高原地理国家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创新团队、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近五年聘任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4人,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22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5人次,遴选校内研究生导师35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8人,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 

学院加强资源基础建设,获批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国家林草局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院企共建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理信息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助力产学研协同育人。

 聚焦青藏高原研究,参与青海省科技重大专项研究2个、青海省科技重点专项研究1个,组织38名教师融入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项目研究,获批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55项,项目经费过亿元;成功举办11个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青藏高原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著名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城市减灾、高原缺氧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柔性引进的专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生荣获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1个获生态环境部全国小额资助项目三等奖1项;第八届、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获“田家炳杯”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获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首届“行远杯”全国地理实践技能越野赛二等奖1项。

 学院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连续五年完成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农村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学校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称号;持续为木里煤矿生态修复检测、国能集团马尔挡水电站和海南、海北、海西光伏产业基地提供环保评估服务;深入开展玛多地震、积石山地震等省内外重大灾害评估与应急处置,并编研17份调查咨询报告得到国家应急管理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防灾减灾团队受命负责青海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及青海省5州25县(市)的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并为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27个县域灾普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教学,学院教师为西部开发和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学院师生凝心聚力,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既定的各项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

 

2024年10月)        

     

版权所有:地理科学学院 地址:西宁市城北区学院路 电话:0971-6307616 邮编:8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