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正文

揭秘扎陵湖石棺葬

作者:时间:2020-09-01点击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悠远的历史时空中,古人以黄河为坐标,渔牧耕狩,繁衍生息,在黄河两岸留下了璀璨瑰丽的文化遗存。

黄河源区地处高寒,人类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将文明的基因播撒在了这片土地,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处石棺葬的发现,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线索。

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是青海省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史学家通常认为,因为自然条件受限,这一地区几乎不可能存在古人类生活。

2020年7月5日,扎陵湖畔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的队员们,考察队将在“两湖”湖域展开有关古人类活动遗迹的探寻和搜索。

发现石棺葬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陈晓良是考察队的队员,他说,此前,考察队已经在扎陵湖湖域发现了少量的细石器,这说明,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扎陵湖湖域已经有人类活动。

是狩猎还是游牧?是经停还是驻守?这还需更为坚实的证据。

这是一处距扎陵湖湖岸大约40米远的二级台地,台地高出湖面50米左右,陈晓良在这里有了惊人的发现。

“那是一处石棺葬,青灰色的石板竖插在泥土中,形成了一个东西朝向、东窄西宽的墓穴,棺体表面被泥土覆盖。”陈晓良说。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侯光良教授是考察队的带队老师,他根据石棺葬的形制初步判断,石棺葬大约已有三千多岁“高龄”,随后,一系列的科学检测验证了侯教授的猜想。

“这是人类首次在扎陵湖湖域发现石棺葬遗迹。”陈晓良说。

宗日文化的遗存

石棺葬是古人类独特的丧葬习俗,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考古证实,青海是石棺葬的起源中心之一。

闫璘曾长期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他说:“除东北地区外,石棺葬主要分布在一条以青藏高原为基点、辐射祖国西南地区的半月形的文化带上,这里是羌人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侯光良教授介绍,西北、西南地区石棺葬起源于宗日文化,据碳14年代测定,宗日文化开始于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结束于4000多年前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早期,前后延续了1600年的历史,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于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

“宗日文化在青海影响深远,它对研究青海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晓良说。

人类意志的体现

三千多年前,古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因此石棺的埋葬土层都很浅,这也导致了经过长期的风蚀后,扎陵湖石棺葬暴露在了地表之外。

陈晓良说,扎陵湖石棺葬使用的石材均为当地盛产的板岩。根据石棺葬这一埋葬形式分析,当时的古人已经处于半定居状态。

石棺葬在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周边地区均有发现。考古证据表明,青海湖周边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至少能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此后,人类文明的演绎在这一地区从未间断。

“三千多年前,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周边地区的文明形态已经处在了青铜时代,石棺葬在扎陵湖一带出现,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试图征服高原,这体现了人类顽强的生存意志。”侯光良教授说。

是人口增多导致资源紧张,从而使得古人类不得不开始由低向高辗转迁徙,还是因为战争的逼迫,使得古人类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在扎陵湖湖域寻找新的生息之地,这一切还有待研究。

“石棺葬出现在扎陵湖湖域的途径有两种可能,一是由青藏高原的周边地区进入高原,另一种就是由自然条件相对温润的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周边地区直接进入高原。”侯光良教授说。

据史料记载,三千多年前,正值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实力日益强大,他们向西扩张,威胁到了世居在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周边地区的羌人的安全,史学家因此怀疑,出现在扎陵湖湖域的石棺葬,有可能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

“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和研究从河湟地区、青海湖周边地区通往高原的文化通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数千年前在青海高原生息繁衍的古人类从来都不是封闭了,他们一直在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地试图开辟新的生活领域,我们也相信,在青藏高原的纵深地带与河湟谷地之间,一定存在着这样一条交流通道。”陈晓良说。

文化交融的大时代

用包容化解矛盾,用开放完善自我,是人类文明发展壮大的总体趋势。

侯光良教授介绍,大约在6000年前,河湟地区便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这是有据可查的青海与外来文明的第一次交流和融合。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对以宗日文化为代表的青海本土文化形态影响深远。

“早在仰韶文化进入青海之前这一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仰韶文化进入青海后,与青海本土文化产生了交融,并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侯光良教授说。

彩陶是史前文明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距今约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在青海广为分布的史前文明。陈晓良说:“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精美、土质细腻,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水波纹等图案,仅器型就有杯、罐、瓮等十余种。可是同一时期宗日文化的陶制却相对粗糙,器型只有几种,这说明,当时宗日文化较之于马家窑文化是相对落后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在早期宗日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些墓葬中的陪葬品中,甚至还同时出现了宗日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文化形态的陶器。”侯光良教授说。

这说明,面对先进的文明形态,世居在高原的宗日人没有选择排斥和拒绝,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吸收和容纳了这种文化。

这样的推论,因为DNA技术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早期宗日人的DNA很单纯,晚期宗日人的DNA相对复杂,这说明通婚在宗日文化晚期普遍存在。”陈晓良说。

文明的延续和升华

侯光良教授认为,石棺葬在扎陵湖湖域的发现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体现了古人类坚强的生存意志,二是扩展了氐羌文化的研究区域,同时对研究宗日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宗日文化对青海史前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陈晓良介绍,宗日文化有鸟崇拜的习俗,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这一时期陶罐的颈部,在距今约3500年前的青海另一土著文化——卡约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也出现了相同的图案,这说明,在时光的流逝中,宗日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没落,而是不断延续发展,并在另一种文化形态中得到了升华。

古老的文明,因为交融而焕发生机。

闫璘认为,根据石棺葬的分布来看,宗日文化很有可能沿着藏彝大走廊(“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广泛影响了中国西南地区。

从高原走向西南,高原人用生命的远征完成了文明的广布,扎陵湖石棺葬成为了这段悲壮历史的见证。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王十梅    编辑:童洋


版权所有:地理科学学院 地址:西宁市城北区学院路 电话:0971-6307616 邮编:810016